第二百四十二章:冯姨娘-《稻花十里香》
第(2/3)页
第二天,冯姨娘被禁足的事情,上上下下就全都知道了。只是这次,不仅被禁足,连小十娘都被抱到了杜氏那里,虽说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,但想也知道,一定是极重要的事情。
良哥儿到底不放心,还是偷偷的过去探望了一下冯姨娘。冯姨娘正呆呆地坐在榻上,一下一下的拔着几上那盆马蹄莲的叶子,拔下来后,又一点一点的撕得碎碎的。良哥儿上前一步,轻声唤道:“姨娘,出了什么事情了?”
良哥儿直接从她手里轻轻搬走盆栽,冯姨娘这才反应过来,她含着眼睛摇摇头,道:“姨娘只是不甘心,不甘心呀,凭什么所有的好的,全是别人的。如今周家上下,全是博哥儿一人说了算?连淑儿的亲事,也是因为二娘得罪了雪见,所以就指给了淑儿……,这往后,可还有你们兄弟的出路?”
良哥儿一愣,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姨娘,自从周家出事后,就越来越乖僻,越来越钻牛角尖。第一次见到大嫂的时候,场面那么火爆,就有她的煽风点火,后来每一次家里的矛盾,都有她的掺合。以前,她并不是这样的……。良哥儿皱着眉头看着冯姨娘,问道:“是不是姨娘对爹说了什么?爹才会如此生气?”
冯姨娘点了点头,想到昨天周尚义的离去,忍不住又掉下眼泪来,“你没看到你爹那样子,我不过是想让你过去帮衬着你大哥,也省得你大哥太辛苦不是,谁知道你爹就翻脸了。这回我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偏心,如今一想来,我都为了以后的日子感到害怕,你说这家里的钱财全是你大哥一人说了算,你爹百年后,可还有咱们母子的活路?”
良哥儿一听就知道这是冯姨娘又在无事生非了,如今全家团聚,连嫂嫂也回来了,小侄子又马上要出生,这么多喜大普奔的好事,怎么到了姨娘这里,全成了反面教材?他微微闭了下眼,实在是有些犯愁,如果让他做篇经世济国的文章,或者是诗词歌赋还容易些,可这人心的偏差,要如何扳正?
知道她肯定是没有吃饭,叹了口气,让下人们把饭菜端上来,良哥儿伺候着冯姨娘多少吃了几口,这才缓缓地说道:“姨娘,周家现在这家业,全是大哥大嫂赚下来的,就算一分钱没有我的,也是应该的。”
制止了冯姨娘要说的话,良哥儿又道:“你们在京城固然不易,我们在平山村又是好过的吗?”想当年,周家的少爷小姐们都没过过苦日子,只知道挥霍,不知道节省,从京城带回来的银钱,不过半年就花了一个精光,如果不是雪见来后,从打鱼开始,大家一步一步携手走下来,只怕早就饿死了。自己当初也对大哥有过怨怼,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,随着见识的增加,自己才越来越体会到大哥的不易与包容。士农工商,大哥把周家翻身的机会,全押在了自己身上,而他自己,则肩负起了养家糊口和发家治富的艰难重担。良哥儿当然明白,以大哥的性子,这钱财上面,自然不会委屈了任何一位兄弟姐妹,从淑儿订亲的陪嫁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了。
知道冯姨娘心理的担忧纯粹是杞人忧天,或者干脆就是无事生非,但良哥儿也知道姨娘全是因为怕自己受了委屈,于是慢慢说道:“大哥和大嫂,俱是有大智慧之人,也有着别人没有的气量和胸怀。姨娘这回,确实是错了,还错得离谱了些。”
冯姨娘一听便要跳起来,自己这儿子就是这么实心眼,别人给个棒槌,他也可以认做是针。“在这个家,谁还能比姨娘更关心你们?更心疼你们?你如今却为着他们,寒了姨娘的心!”
良哥儿觉得冯姨娘这两年变化太大,以前只是有些小心眼小性子,如今却钻进牛角尖出不来了,便抚着额角,痛苦地说道:“姨娘,大哥一心为了这个家,你却如此菲薄于他,实在是……实在是……”
良哥儿没有劝下姨娘的本事,六郎却在几日后过来随意说了几句:“姨娘你真是多事,你说官太太和商人妻,哪一个更有面子?哪一个更排场?我听说连白县令都看好三哥的成绩,说此次必中,到时候周家都要靠着三哥改换门面呢。真到了那一天,咱们周家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微贱商人,也给三哥哥寻一门门当户对的好亲事,姨娘就等着享福便是,怎么,那样的日子,你反倒不愿意过吗?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