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九章  北伐收尾-《明末求生记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第一百零九章北伐收尾
    大同之战,双方主力根本没有交锋。
    高元爵等人将清军目送出了长城。
    大战虽然就此结束了。
    但是并不是说,张轩就可以掉头回去了。
    他必须在北方重建防御体系。
    明末大多数长城,失于维护,早就不成样子,并非所有的长城,就是如同八达岭长城一般,更多的长城,荒草萋萋,残垣断壁,根本不可能有什么有效的防御。
    更不要说,清军的大撤退,将沿边人口全部掳掠到草原之上。
    各地都是空荡荡的,连粮食都无法自给。
    这样的情况之下,重新建立沿边防御,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。
    张轩坐镇北京,划分出沿边五镇。
    即辽东镇,宣府镇,大同镇,榆林镇,以及对西防御的防御的凤翔镇。
    每一镇列三军,每军五营,一个十五个营头。四万五千人。沿边五镇,一共二十五万之众,只是这样一来。单单是转运粮草,就是相当困难的事情。
    凤翔镇由关中,四川供应粮草。
    而辽东镇由朝鲜供应一部分,一部分从南方运过来。
    但是宣府镇,大同镇,榆林镇三镇,全部由北京供应。
    而张轩也正式将北京定位大夏北京。撤销了武昌西京的地位,从此大夏由南北两京,而曹宗瑜身上也是挂上了唐王,行枢密院使,北京留守,大将军。总领北方五镇人马。麾下还有一直十万之众的北军。
    夏军所有骑兵都编入这一直北军。
    而这支北军与南京驻军,都列入中央军系列。为枢密院直辖。与边军是相对的。
    并在天津开港。设立水师基地,由施琅坐镇。
    任务有两个,保证海运通畅,驱除海盗。
    但是而今海上都是郑家的天下,哪里有什么海盗。其实施琅也承担着监视郑家的任务。
    因为洪承畴掘运河。
    大运河相当一段都不能用了,如果想用的话,必须下大功夫修缮。而今大夏朝廷也没有这个钱。
    所以为了支撑边军,海运是重中之重,张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这一道粮食命脉寄托在郑成功手中。
    施琅坐镇也就无法避免了。
    如果说起来,曹宗瑜统领北军十万精锐,已经沿边五镇共二十五万人马,再加上天津水师,手中总兵力在四十万之上。
    可以说大夏精锐有一半就在曹宗瑜手中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