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八章 善恶之论-《西汉万户侯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也是晁补之反驳刚才辕固生儒家强大的话语。

    法家的始祖李悝乃子夏之徒,学说大部分学自儒家,而后虽然自成一系,但追本溯源,仍然是儒家一脉,毕竟中国人自古就有寻根问祖这么一说。

    可李斯却干了这么一件类似有些“欺师灭祖”的事情。

    晁补之提出这些那可是妥妥的打脸了,当然了不仅是打脸,还是“啪!啪!啪!”不停的打,脸都打肿了。

    当然了这些辕固生都可以一笑而过,可以不认,逼近了李斯等已经另著书立说了,不算儒家了。

    可晁补之还问了他“性善论”和“性恶论”,哪个是正确的,这他就无法回答了。

    善恶是最朴素或者说是最简单的世界观,当然了也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,所以几千年来,关于善恶的讨论层出不穷、精彩纷呈。

    然而在儒学当中,孔子是谈论人性问题的第一人。

    在《论语》中有两处明确的记录。

    一处是在《论语·公冶长》中,据子贡回忆或转述:“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闻也,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。”

    另一处是在《论语·阳货》中,提到“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”。

    孔子虽然谈到人性问题,却并没有说明人性的善恶。

    孔子说的性,应该是一个中性的,这可能与儒家主张的是中庸思想有关,所以性往善、恶两个方向发展都不太重要。

    正因如此,后来孟子和荀子才可以发展出性善与性恶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,而他们又都自认为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。

    孟子是主张性善的,他首先证明人人都有向善的一面,认为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;羞恶之心,人皆有之;恭敬之心,人皆有之;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”。

    其次说明人有四端,且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,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。

    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中“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;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;无辞让之心;非人也;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犹其有四体也”。

    最后,他认为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。知其性,则知天矣。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也。殀寿不贰,修身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”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