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章-《胡杨悲啸》
第(2/3)页
杨树楷几乎要瘫坐在地上。
“至于第三个梦,那就更惨了。和女人睡觉,就要干好事儿,可你们却背靠背地睡,这还有机会吗?没有,根本没有如何机会。”
杨树楷坐在地上,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,说不出一句话来。
“年轻人,坐起来说话。”
杨树楷哪还能坐得起来?
王半仙微笑着说:“破此噩梦,也不是没有办法。明天你来,我教你破解之法,如何?”
杨树楷摇摇晃晃浑浑噩噩地走向乌兰山客栈,耳边轰轰地回响着白种白答没有任何机会几个字。
他觉得天塌了地陷了,一切都完结了。
睡三更起五更,辛辛苦苦多少年,金榜题名出人头地,然而,心中的梦想,一夜之间,被噩梦击得粉碎。
战国之时,张仪辅佐秦王,奇计连横,拔三川之地,西并巴蜀,北收上郡,南取汉中,散六国之纵,使之西面事秦,一怒而诸侯惧,安居而天下熄,妙计百出,决胜千里,何等挥洒自如?
苏秦手执《阴符》,口吐莲花,纵横捭阖,合纵之术,身佩六国相印,合众弱而攻一强,联名燕韩赵魏等国,西攻暴秦,迫使秦昭王废帝请服,退还所攻占土地,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,散发千金,计诛刺客,风光无限。
可自己锦绣满腹韬略藏胸,却无用武之处,何等悲凉凄惨?
有诗为证。
昨夜又风雨,萤灯黯似无。
绵蛮残梦里,不知心何处。
了尽今生事,唯余怨满屋。
断红尘路,魂归酆王都。
这一夜,杨树楷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,睡得很死也很香。
残梦已断,心无旁骛,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。
次日,日上三竿,杨树楷才起床,收拾一番,出了客栈。
客栈大门口,他遇见了金兴国。
金兴国笑呵呵地问道:“上北京去?”
杨树楷现在最烦有人问他上京赶考的事,于是,没好声气地说:“回家。不考了。”
金兴国久历江湖,见过无数人与事,知道如何应付,仍旧笑着说:“咋不考了?”
“考不中。”
“这离考试还有两个月,没考,怎么就断定考不中?”
于是,杨树楷铁青着脸,一五一十地说出了事情的缘由。
听完,金兴国哈哈大笑起来,直笑得杨树楷发愣。
“别幸灾乐祸了,金大老板。”
金兴国仍旧笑着说:“杨老弟,我包你一考就中。”
杨树楷又一愣,不解地问道:“真的?”
“真的,千真万确。”
杨树楷扔掉手中的东西,双手紧紧抓住金兴国的手,急切地问道:“快给我说说,快!”
“你仔细想一想,梅花长在高墙上,这叫高中,。”
杨树楷一听,一拍大腿,大声说:“对,对对,对极了。”
“大晴天,和尚担心下雨,才打着伞。俗话说得好,天有不测风云,可这万一下雨呢?这伞不就用得上了吗?这叫有备无患,未雨绸缪。只有心思缜密谨慎之人,才会想到这一步。”
杨树楷脸上露出了笑容,赶紧问道:“哪第三个梦呢?”
“第三个梦就更好解释了。”金兴国笑着说,“只要你一翻身,机会不就来了吗?这次上京赶考,就是你翻身出人头地的大好机会,千万不可错过。”
金兴国如此解释,令杨树楷大喜过望,喜从天降,抖擞精神,兴冲冲气昂昂,踏上去北京的路。
如果不是金兴国及时指点,哪有大明天启四年的进士杨树楷。
后来,杨树楷又奉旨亲赴大清都城盛京,在金兴国的帮助之下,面见大清第一任皇帝清太宗皇太极,商谈大明和大清议和之事,可惜······
想到这儿,小伯温杨树楷长叹一声,说:“我和你父亲二十多年前就有过一面之交,后来又见过几次面,他可是我的恩人。”
临行之前,杨树楷去拜见大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睿亲王多尔衮。
多尔衮指示,密切配合金兴国,利用其在大明胡杨台官场的人脉资源,交结各方有用之人,为大清年后大军南下,做好准备工作。
如此绝密消息,这金继忠又是如何知晓的?
杨树楷脑海之中升起了一团疑云。
大清崇德八年即公元1643年,农历八月初九日,年仅五十二岁的清太宗皇太极因病猝死于盛京后宫,没有留下如何政治遗嘱。
其长子肃亲王豪格与其弟睿亲王多尔衮,因争帝位而闹得不可开交,数次拨刀相向,几欲内讧火拼。
为了平息这场差一点导致大清王朝分崩离析的争斗,无奈之下,为了大清江山,豪格和多尔衮各退让一步,立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,即大清顺治皇帝。
这期间,顺治帝福临生母即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,也就是名垂史册的孝庄皇后,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。
争帝失败的肃亲王豪格,心中憋了一股怨恨之气,与睿亲王多尔衮面和而心不和,私下里积极储备力量,有朝一日,企图夺回失去的统治权力。
这些大清王朝最高秘闻,是汉人大学士洪承畴透露于杨树楷的。
如今,作为大清睿亲王多尔衮的密使,杨树楷被肃亲王豪格的心腹金继忠所控制,怎能不疑惑满腹呢?
金继忠似乎没有这些顾虑,满脸微笑,谈笑风生。
“照杨先生说的,我得叫你杨叔叔了。”
杨树楷哼了一声,冷冷地说:“你我同为大清效力,不必如此客气。”
“那好吧,我就尊称你为杨先生了。”
杨树楷不可置否地点点头,少顷,问道:“你绑架我到这儿,有何事?”
“请杨先生帮一个忙?”
“你有何忙,需我帮助?”
“不是我,是肃亲王。”
杨树楷内心一震,怔怔地望着金继忠。
“肃亲王和睿亲王之间的事,杨先生听说过吧?”
“道听途说,略知一二。”
金兴国心中暗道,此话真妙,小伯温就是小伯温,回答得天衣无缝,无怪乎太宗引以为知音。
相传,当年清太祖皇太极见到杨树楷时,第一句话就问道:“太祖有令,凡来我大清国的汉人,必杀之,你可知晓?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