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八十七章  县长的分量-《重生之铁腕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主管农村工作的郭林向赵长天说明了报名如此火爆的原因,宁县实在是太穷了,大多数农村家庭每年的纯收入都是在二、三百元左右。
    对于在其它地区,看起来很少的两块钱报酬,在宁县来说,却足以让很多老百姓心动了。
    9月28日,报名参加重建工作的老百姓达到了二万人。分摊到各个重建工地之后,加上原有参与施工的灾民,已经可以完全满足施工需求。
    按照这种人员配置,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,在一个半月之内,就可以完成重建任务。
    几位副县长陆续向赵长天谏言,认为可以停止招收重建人员了。毕竟,每增加一批重建人员,就意味着要付出大笔资金。
    以宁县的财政状况,显然应该尽量节省资金才对。
    但副县长们的谏言,都被赵长天拒绝了。
    赵长天给了他们这样的答复:一个人一天两块钱,一万个人就是两万,两万人是四万,如果是五万人,就是十万。
    如果真有五万人参加重建工作,最多一个月就可以完成重建任务,一个月下来也就是三百万。
    相比于至少4000万的重建资金需求,这三百万所占的比例还不到百分之十。却能提前完成重建任务,让灾民们尽量减少在越来越冷的天气中生活在帐篷里的时间。
    而且,还可以让更多的贫困老百姓通过这种方式赚取一定的收入。
    几位副县长听了赵长天给出的理由,都没有再继续劝说。
    副县长们的态度固然与赵长天日渐形成的威信有关,但还有其它因素。
    一方面,赵长天的分析确实有合理的成分,在四千万的庞大资金需求上,三百万所占的比例确实不高,再加上还有提高老百姓收入这么一条理由。
    另一方面,虽然他们都知道,如今县政府在财政上实际拥有的资金,只有查抄马老五的家产所得到的那一千多万,在最多半个月的时间里就会被用尽。
    但他们却对赵长天多少有一种信心,认为他能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,通过他方式再次筹集到可观的资金。
    基于这些理由,副县长们认可了赵长天的观点。
    但实质上,对于赵长天能否筹集到完全满足重建需要的资金,他们心理没底,而且,他们估计赵长天这个顶头上司也没什么把握。
    毕竟,资金缺口太大,那不是百、八十万,而是至少还需要二千五百万以上的重建资金。
    在他们看来,如今的宁县县政府在赵长天的领导下,是在钢丝上行走,是在刀锋上起舞,面临着极大的风险。
    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,以前的好局面和取得的成果都将化为乌有。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