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知道惭愧与苦恼-《往事百语①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记得过去慈航法师一见到人,再心爱的东西也都愿意喜舍给对方。他有一次告诉我:“有感于此生的福德因缘不够,深深觉得‘惭愧’,觉得‘苦恼’,所以怎么能错过广结善缘的机会呢?”我觉得能做到慈航法师的慈悲,才无愧于为僧之道。

    大醒法师也曾对我说过:“《口业集》是我将平日评论佛教界长短的文章结集而成的一本书,回想当初写作的时候,对寺院人事严词厉语,毫不留情,及至印光大师骂了我一句话‘造口业’,才自觉‘惭愧与苦恼’,所以就将这本书定名为《口业集》,以表忏悔之意。”祖师大德反求诸己,自承过失的风范于此可见。

    多年来,我不但在教界学习施舍,对于教外也乐于结缘。例如,善牧修女会救援雏妓,我听说他们对社会的贡献,也欣然资助;阳光基金会帮忙残障人士,我也极愿奉献;甚至慈济功德会及基督教门诺医院,我都曾做过捐献;此外,台南、屏东的戒毒所及各地监狱,我也派遣弟子前往辅导、说法,因为总想到为自己“惭愧、苦恼”的人生,结上一些善缘。

    在社会上,我们常听到不少人怨怪国家对自己的刻薄,但不妨想一想:我们对国家又贡献了什么呢?有的人怨怪亲人,但是请你再想一想;我们对亲人又有什么样的照顾呢?有的人怨怪朋友,但是最好也先反省自己:我们对朋友又做了些什么?有的人怨怪儿女,但做父母的有没有考虑到:我们对儿女又尽到什么长辈的责任呢?假如我们能够“知道苦恼与惭愧”,念及国家的保护,父母的养育、师长的教诲、亲人的关怀、朋友的支持,我们除了“惭愧、苦恼”之外,感恩都尚且不及,哪里敢去怨天尤人呢?

    世间士、农、工、商供应我们衣食住行;社会上传播媒体供给我们讯息新知。一丝一缕不会从天上掉下来,一粥一饭不会从虚空中蹦出来,所有的一切都是仰赖十方大众的因缘,我们只有用“知惭愧、知苦恼”的心情来接受,以惜福、感恩的行动来报答,唯有如此抱着共享共有的雅量,才是一个有承担、有情义、受得起、给得起的人生。

    此外,春天盛开的花朵、夏日和煦的熏风、秋天朗净的明月、冬日温暖的太阳,让我们享有多少生活的情趣,我们如果不知道“惭愧与苦恼”,整日在人我是非里面打转执著,怎能堪受大自然的厚爱呢?桥梁给我们通过,大树给我们荫凉,雄伟的高山给我们攀登,辽阔的湖海给我们遨游……那一草一木的情义,那一砂一石的贡献,我们都必须带着惭愧与感恩、苦恼与惜福的态度来领纳承受,否则岂不是连树木花草、江湖河海都不如吗?

    佛光山之所以能千辛万苦地把佛教带动到国际化、现代化、人间化、大众化,首先得感谢万千的信众给我的善缘,否则慧浅德薄如我,哪里能得到这许多的善缘美景呢?由于我自己一直抱持惭愧与苦恼的心念,例如每次法会、活动从开始筹划到进行期间,我总是谨慎地四处查问,担心来山大众吃得不好,住得不好,往往为此责备徒众准备不周;活动结束时,我也带着一颗感念的心,在佛前祈愿祝福,希望大家都能把朝山的法喜和平安带回家去,和家人共享。

    国际佛光会百万会员分布在全世界各地,他们有的关怀社会救济赈灾,有的施舍贫苦关怀残障,有的创校兴学慈悲度众,有的护持弱小,照顾孤寡。例如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副总会长游象卿多次急难济助、严宽枯奖学助人、曹仲植万辆的轮椅施舍、张姚宏影文教事业的发心、王树芳在世界各地慈悲喜舍,乃至全佛光会的人等,他们近年来对于巴布新几内亚的海啸、哥斯达黎加的风灾、洪都拉斯的水患、南非以及孟加拉、拉达克的兴学、救灾支持及公益活动都不遗余力,每次发动会员们共同募款,动辄都是数千百万元的善款。他们的发心喜舍更加使我感到“惭愧与苦恼”。因为我的倡导,他们就响应割肉喂鹰的发心,不但向诸佛菩萨学习,也实践了佛菩萨的悲愿。因此,我除了弘法利生的文教事业以外,更要走向慈善的行列,对他们除了“惭愧感恩大愿心”外,我还能说什么呢?

    我从未学过建筑工程及室内设计,但佛光山各道场的建筑专家、室内设计师却经常询问我的意见,“惭愧、苦恼”的心情油然而生。为了给信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佛环境,我曾经每到一地总是留心当地的各种建设作为参考,我每接触一个工程,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开会向大家学习,现在各地别分院不但能拥有融合古今的特色,佛光山也把佛教和社会做了融合,由此深深感到“惭愧与苦恼”能够建设未来的世界。

    《远见杂志》曾说我是“佛教的创意大师”,名记者卜大中则以“佛教的马丁路德”形容我。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是如此,但我的确认为,在人生的道路上,自满是阻碍进步的最大因素,傲慢是破坏道业的最大敌人,根本解决之道,在于培养“惭愧与苦恼”的性格。常听别人说:“你不了解我。”其实真正最不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。若非通过彻底地自我反省,不懂得惭愧与苦恼,就不易看清自己的缺点,当然就不能革除染污执著的习气。

    《弥兰陀王问经》记载希腊的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之间论辩的精彩对话。有一天,王问比丘:“一个证悟四果的在家居士也要向没有开悟的出家人礼敬吗?”那先比丘答道:“应该礼敬,因为出家人严持净戒,具有惭愧心,将来会有证悟佛果的一天。”如同一块白布有了一些污点,就十分明显,但只要马上洗清,就会恢复洁白;但一块肮脏不堪的抹布,大家习以为常,想要洗清也不容易。恶习也是如此,唯有赶紧以“惭愧、苦恼”的法水,才能荡涤清净。九五之尊的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一番唇枪舌战之后,终于拜服在三宝座下,因为他在真理之前,不得不“惭愧、苦恼”自己的卑微。

    记得童年的时候,母亲指着我说:“你这个八折货。”这是家乡骂人的话,意指人的质量不好,如同只能打八折的货品一样。母亲这句话,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,直至今日,我仍然时常提醒自己,待人处世不能打折扣,必须全心全意,希望能减少“惭愧与苦恼”的遗憾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