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5章 十朝元老,锦绣文章-《五代第一太祖爷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第535章  十朝元老,锦绣文章

    傍晚,朱秀和冯青婵到太师府探望冯道。

    姑爷上门,冯平亲自来迎,朱秀忙揖礼,口称岳父,态度十分恭谦。

    冯平勉强挤出笑容,唤了声“文才来了”。

    许是因为冯道病重,冯家上下气氛凝重,连冯道几个在外州任职的族侄也赶回京探望,就住在冯家。

    听闻朱秀上门,冯家族亲全都赶来拜见,一口一个朱县公叫得亲热熟络。

    朱秀和他们寒暄客套片刻,才在冯平的相助下脱身,到后宅卧房冯道住处。

    “让文才见笑了,老父病重,他们这帮族亲反倒比我这个长子还忧心。”

    冯平摇摇头,语气夹带些许讥讽。

    朱秀道:“老太师毕竟是冯氏族长,多年来,全凭他支撑冯氏,族中子弟多受他老人家恩惠,赶来探望也是人之常情。”

    冯平道:“他们哪是关心父亲病情,而是担心冯家失掉靠山,特地赶回来探探口风。”

    “老太公放心便是。”朱秀答应道。

    冯平通红双眼,叹道:“文才先带婵儿到屋中歇息,父亲这里我来侍奉。”

    说了一番话,冯道似乎又是呼吸不畅,神情痛苦地用尽力气深呼吸,还不忘朝朱秀摆摆手。

    师出有名,战无不胜,斩首敌方两员大将,叫进犯之敌仓惶逃回。

    冯青婵泪水涟涟不止,朱秀也红着眼,用力点头:“老太公放心!”

    平缓了好一阵子,冯道张张嘴示意要说话,朱秀连忙把耳朵凑近,只听老爷子用极其细弱的声音道:“你要做的事,强求不得,须得看天数气运.如若天子尚在,国家安定,切记不得妄动异心,否则必遭横死之祸.”

    冯家举哀七日,由冯平扶灵送老父回沧州景城老家安葬。

    冯道半闭着眼,气若游丝,断断续续说道:“老夫衣襟中藏有锦囊一个,内有详细交代,事关国家和我冯氏兴旺,老夫死后,伱当取出,妥当保管,切记万万不可让任何人知晓!”

    特别是斩杀契丹政事令耶律敌禄,更让百姓觉得出了口恶气。

    “不错!”柴荣兴致勃勃,“一统天下是朕的事,也是大周百官的事,大丈夫身在乱世,当以此为责!”

    “阿翁.”

    朱秀一副得意又强作谦虚的神情,讪笑道:“让陛下见笑了,臣可当不起如此赞誉!”

    朕想,广泛征集朝野意见,就当朕亲自出题,来考考我大周的官员们,对于天下大势有什么看法。”

    冯青婵红着眼睛,紧咬薄唇,用热水打湿毛巾,坐在榻边为他擦洗手脚。

    一来享受文章里的赞誉吹捧,二来作为皇帝,文章里透露的许多隐喻和战略概念,让他耳目一新,对天下局势的思考相当有助益。

    柴荣揶揄道:“皇后你看,朕就说朱秀这小子也免不了酸儒气,难怪先帝在世时常笑骂魏仁浦酸臭书生。”

    一时间,使得他们这些人名声大噪,成为京城百姓热议对象。

    冯平身为冯道长子,下一任家族之主,反倒对官场看得最通透,仕途上没什么野心,甘于清寂。

    众将各有仰慕追捧者,一时间街头巷尾争吵不休。

    符金盏莞尔一笑,朝符金环招招手:“环儿快过来,往后来宫里,用不着行礼!朱秀喜欢跪就让他自己跪去!”

    冯平惨痛悲泣,支撑身子重重叩首。

    冯平热泪滚滚,连连点头称是。

    这段时间,一边忙着帮冯家料理丧事,朱秀还一边总结河东会战的经过战果,在东京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《论高平大胜—圣天子当得煌煌之功》的文章,引来朝野一片热议,也带动东京时报新一轮热卖,影响力更是急剧扩张,西京洛阳、京兆长安、淮北亳州、宿州、河北魏州等各地纷纷上奏,请求朝廷尽快在各地开办东京时报,好让各地官员和文士都能及时了解到京都动向。

    四有先生之名,再一次传遍天下。

    像是契丹大军集结,兵临忻口威胁太原,逼迫周军撤军,周军在太原城下受困于大雨,粮草不济,还生出劫掠邻近百姓的丑事,自然是轻描淡写用春秋笔法带过。

    文章末尾,朱秀又分析了河东大战对于大周、北汉、契丹和天下各方的影响,对将来的天下局势走向提出一个模糊的概略,用一句天下大势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作为总结,引来士人和朝官们的普遍共鸣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