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9章 先南后北之争-《五代第一太祖爷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第539章  先南后北之争

    大庆殿大考后,朱秀和王溥带领十几位评审官,耗费两日工夫,优选出十篇佳作送至柴荣御前。

    又选出二十几篇文笔最为粗劣,字句不通顺,逻辑难以自洽者,去除封名后也不公布,交中书省和吏部留档,对这批官员进行重点监管。

    其余中间者既不赏赐,也不问责。

    这轮大考结果令人触目惊心,京官平均素质比朱秀预想中的还要差。

    十篇佳作里真正可堪上佳者其实只有两三篇,其中又以右散骑常侍陶谷,和枢密承旨王朴二人文章为最。

    其他的所谓上佳,也不过是文笔还算通畅,个别观点能看出有自己深入思考的痕迹,仅此而已。

    这次京官考评,优者不是太优,而劣者那是相当劣。

    更有甚者,通篇都是东拼西凑的痕迹,看得出应该是提前背下,到了考场也不管题目,强硬默出。

    那些背诵的篇目,有许多都是朝廷邸报或东京时报上的文章。

    朱秀阅卷时哭笑不得,这番操作,有些像后世考生抄题目凑字数。

    柴荣想了想道:“按照陶卿观点,所谓先南后北,其实是先取淮南,然后转而向北收复幽燕?”

    否则触怒陛下,万一真的下旨处罚一批官员,惹得人心惶惶,只怕会生乱。

    在场之人里,属他的年纪最大,也属他的地位身份最不起眼。

    陶谷低垂眼皮,有些坐立不安地扭动身子,感觉自己像个外人。

    柴荣大笑道:“文伯公也变得圆滑了!在澶州时,朕与你谈天说地,哪次不是朕倾听你教导?文伯公乃上辅之器,在学问方面,朕有自知之明,可没本事教诲你!”

    王溥笑道:“王朴当年得先帝夸赞,说他有上辅之器。这次,他那篇《平边策》写得深刻入理,臣读之爱不释手。”

    庆寿殿内,王溥早到片刻,正在和柴荣汇报此次大考结果。

    柴荣看向王朴,笑道:“文伯公文章里的意思,是坚持先灭唐国,尽收江南之地,然后招降吴越和后蜀,最后再北伐?”

    柴荣迟疑了下,“罢了,还是先听听此人会如何奏答再说。”

    久而久之,痼疾自成。”

    陶谷的才学王朴也有所耳闻,但从他发表在东京时报上的文章来看,他对民生政务军略这些涉猎极少。

    王朴正色道:“正如臣文中所言‘凡攻取之道,从易者始’!纵观天下,唐国占江南膏腴之地,富饶却孱弱,最是易取!

    陶公所言,臣大部分是赞同的,但臣不赞同在没有统一天下之前就北伐幽燕,和契丹人决战!

    王朴,人如其名,从外貌就透露一股朴实无华之感。

    出了宫城脱下官袍,混迹在人群里毫不起眼,像个木讷憨厚的樵夫。

    柴荣眉头再次拧紧,心情有些沉重。

    一篇是三年前朱侍郎从江宁归来时,献上的《江南各界情报概览》,二是不久前那篇论煌煌之功的惊世名作。”

    柴荣微微一笑,意味深长地看了朱秀一眼。

    评卷到最后,王溥擦着冷汗,千叮万嘱告诫评审团官员,这次大考结果万不可泄露,否则必定引起京城官僚不安。

    王朴似乎想到些什么,又道:“臣得出的结论,也是受朱侍郎文章启发。前有江南情报概略,纵论江南各界概况,后有煌煌之功一文,详尽分析天下形势。臣无数次读之,每次都有新收获,可以说平边策一文,是在朱侍郎两篇文章的基础上构建的,算是投机取巧罢了!”

    朱秀也附和道:“臣也赞同王相公之言。此次大考毕竟涉及绝大部分五品以上京官,如果追究太过,难免人心不安。整顿吏治急不得,须得徐徐图之。”

    柴荣笑道:“文伯公,自从离开澶州,朕可是好久没跟伱促膝长谈了。”

    朱秀又笑道:“两国官员在文化素质方面有所差距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毕竟江南承平数十年,科举制度从未断绝过。而大部分官员也是出自乡绅士族阶层,无温饱之忧,无战乱之苦,能潜心学问,一心科考。

    陶谷又道:“纵观我大周,地处中原,可谓三面环敌。其中以辽国契丹威胁最大,江南唐国次之。其余蜀国孟昶、吴越钱氏、荆南高保融、岭南刘氏都是疥癣之疾,只等天下大势论定,这些割据势力自然土崩瓦解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