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9章 先南后北之争-《五代第一太祖爷》
第(2/3)页
他知道近来陶谷和朱秀走得近,桃谷闲人和四有先生都是东京时报上有名的两大作者,二人以文会友,似乎颇为投缘。
这次要不是提前找朱秀探口风,只怕也轮不到他进宫谒见陛下。
朱秀沉吟道:“单从京官个人学识水平说,江宁那边的官员,的确远超开封!”
王溥甚至私下里对朱秀感喟,说是如果放在科举完备的年代,这几百个五品京官有九成都得淘汰。
霎时间,陶谷满腹辛酸委屈,眼眶都差点湿润了。
柴荣沉声道,“如实说,无需忌讳。”
王溥暗暗苦笑,朝朱秀打眼色,让他别说的太实诚,给开封京官留几分颜面。
可官吏铨选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,不可能一下子将整个官僚阶层裁汰,只能借用科举制度,一点点更新和提高整个官僚阶层。
王溥看了朱秀一眼,没有着急说话。
“在《平边策》一文里,两位卿家都主张‘先南后北’,朕想听你们当面说说,其中理由是何?”
唯独他陶谷,年纪一大把,当个右散骑常侍,看似高官显贵,其实没多少实权,在京城官场只算边缘人物。
王溥趁机道:“陛下,臣建议此次大考结果不对外公布,只奖励优选者,其余皆不过问。
陶谷忙道:“先取淮南充实我朝人口、钱粮,断江南一臂,之后两国跨江相望,再依天下形势决定南北先后。”
喝口香茶,柴荣道:“总归有陶谷和王朴二人所写文章,叫朕耳目一新,不至于太失望。朕已经命人传二人入宫相见,一会便到。”
柴荣笑了笑,态度还算谦卑诚恳。
朱秀笑道:“陛下先前有言,此次大考不论品性德操,只论才学能力,故而臣和王相公在去除封名后也并未将陶谷名字划掉。如果陛下觉得不妥,可以在奏对之后,不对其职位进行调整,只对其赏赐勉励一番便可。”
除非契丹上层有重大变故,否则想要收复幽燕,绝非一朝一夕,甚至一两代人就能做成之事!
正因为如此,臣料定契丹人必定是我中原百年大敌,决不可等闲视之!”
和王朴说笑了一阵,柴荣看了眼陶谷,淡淡道:“陶卿家此次两篇文章写得不错,朕看过后也多受启发。”
最劣的一批,已经交由中书省和吏部留档,进行严格监管,逐步调离重要职位。”
陶谷有才不假,但其为人却被人所不齿。
柴荣皱着眉头,缓缓点头。
柴荣把那份最劣者“黑名单”扔给朱秀,摇摇头道:“就照你们说的办吧!把这份东西拿走,朕再也不想看见。”
莫得法,朱秀只能赶紧换上官服,趁着坐车进宫的工夫小憩一会。
朱秀佯作惭愧地低头拱手。
中原之地战乱多年,朝局不稳,科举断断续续,有时就算考上了,也不一定能做官,有余财又走仕途的富户大多带上子弟南逃,留下的这些,除了读书做学问,还得考虑温饱和人身安全。
“朱秀,你去过江南,又在江宁待过一段时间,对唐国官场有所了解,你来说说,相比较开封和江宁,官员素质差距几何?”
中原王朝稍有变故,契丹铁骑便可席卷南下,饮马黄河。
朱秀就更不用说。
可幽燕一日不收回,中原一日不能安宁。
之后如果北方有战机,还是应当先取幽燕为重。
契丹人占据幽燕地利之险,窥伺河北乃至中原腹地,以至于不得不以重兵屯扎边塞。
陶谷侃侃而谈,柴荣倒也听得仔细,不时点头表示赞许,陶老头受到鼓励,更是精神大振,唾沫横飞。
顿了顿,柴荣略带疑惑道:“只是那陶谷,朕对他的名声也有所耳闻,知道他在东京时报上写过不少文章,其人博闻强识,所学极丰,只是品性似乎不佳,先帝当年就对他多有不喜。”
朱秀和王溥上午把优选文章送进宫,本想柴荣政务繁忙,怎么地也得过一两日才有结果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