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9章 先南后北之争-《五代第一太祖爷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唐国凭大江之险,无力北进,只想偏安一隅,本不足以为惧,但若是将来我朝北出边塞与契丹人决战之时,唐国跨江来攻,造成我朝腹背受敌之势,难免顾此失彼。

    周军想要跨江而击,要整备战船、训练水军,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办到的。

    柴荣笑道:“王朴当年在澶州担任节度掌书记,和朕共事默契,他的才学朕一向是极为欣赏的。

    王朴是陛下在澶州时的旧臣,又得先帝当面赞誉,看得出陛下对他相当欣赏。

    王朴忙微微鞠身道:“臣也许久未曾当面聆听陛下教诲。”

    朱秀讪笑着塞进袖袍里。

    很快,陶谷和王朴联袂到来,拜礼过后,二人分坐在朱秀之后。

    王朴略感惊讶地看了眼陶谷,没想到此人的观点竟然和他一致。

    没想到中午回府吃个饭,刚准备小睡片刻,宫里就来人传话,说是柴荣急召他和王溥入宫相商。

    契丹人也习惯了垦田耕种,贵族子弟从小就学习君子六艺,以高雅深厚为荣,以粗鄙浅薄为耻,这样的胡虏与自古以来的匈奴、突厥都不一样!

    最可怕的是,在幽燕之地,契丹人用汉人治理汉人,法制、风俗习惯与中原无二,汉民渐渐安定,人心不再思归!

    没想到这次借着大考一鸣惊人。

    不若趁辽国上层争权夺利政局不稳之际,先攻淮南取钱粮富庶之地,而后观天下形势,再做研判,决定是北进收复幽燕,还是继续跨江攻唐国。”

    前年他调任枢密承旨,朕监管开封府,之后倒是见面甚少。此次大考,他能用两篇文章在百官里脱颖而出,也算是厚积薄发,不负多年苦学。”

    朱秀见礼后坐在一旁,看得出柴荣脸色不太好看,应该是知道了此次大考结果,心里大为不满。

    王溥和王朴也对他刮目相看,抛开品性不谈,就凭这番言论,的确可见真才实学。

    契丹之所以壮大至今,臣认为是因为契丹贵族长久以来受大唐羁縻统治,二百余年来深受汉学熏陶,除了一些部族习俗,其实和汉人没有多少区别。

    王溥也是先帝遗命佐理朝政的大臣,能力出众,深得陛下信赖。

    陶谷忙恭敬揖礼道:“区区拙作不敢得陛下赞誉!陛下广开言路,诏令臣子建言献策,老臣纵使绞尽脑汁,也要为陛下新政略尽绵薄之力!”

    柴荣眉头拧紧,脸色很难看。

    夺取淮南之地,唐国就只剩长江天险可守。

    柴荣也知朱秀说的是实话,长长叹口气:“国家治理,任重道远啊!”

    王溥一时拿不准朱秀和陶谷的交情有多深,不好得贸然开口,以免得罪人。

    王朴说的也是实情,他自然是明白的。

    朱秀忙拱手道:“文伯公赞誉太过啦!《平边策》一文更加高屋建瓴,可算是我朝未来几年的战略发展指导纲领。”

    王朴微微皴黑的脸有些赧红,拱拱手低声道了句:“臣惭愧!”

    两人相互谦辞一番,陶谷先开口道:“回禀陛下,老臣之所以得出此观点,其实也是受朱侍郎之前的几篇文章启发!

    陶谷的意思他听懂了,唐国虽然不足为惧,但想要短时间内攻破也不容易,不如先取淮南之地,与唐国划江而治。

    王溥对他向来是敬而远之,没想到这次借着大考机会,此人竟然能拔得头筹,进入天子视线。

    王朴是个老实人,经不住朱秀一通吹捧,红着脸讷讷道:“不敢不敢,朱侍郎言重了!”

    柴荣笑道:“你二人就不要相互谦让了,凡是对国家有利之事,不管是谁启发谁,朕都乐见其成,希望多多益善。”

    朱秀和王朴相视而笑,齐声称是。

    (本章完)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