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3章 奉诏整军-《五代第一太祖爷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第543章  奉诏整军

    禁军改制方案,早在朝会召开之前,柴荣就命朱秀和赵匡胤各自提交了一份。

    柴荣看过以后,对两份方案都非常满意,后阁商议那日,拿出两份方案,交由重臣充分讨论,稍加修改后照此执行。

    其实两份方案大同小异,柴荣为此很高兴,认为让朱秀和赵匡胤搭档负责禁军改制的决定完全正确。

    毕竟两个人之前没有通过气,各自提交的方案却惊人地相仿。

    赵匡胤看过后,也颇觉惊疑,只能用朱秀为此也做出充分准备来回答。

    他们哪里知道,朱秀提交的方案,本就是按照历史上赵匡胤实际操作中一系列安排来写的。

    赵匡胤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条呈,自然也大差不差。

    方案定下,召集宰臣只是通个气,让各大重臣通力配合,确保此次军改顺利进行。

    这次改革虽说触动不少既得利益者,但因为有柴荣作为最高统治者极力推行,早已有言在先,凡是阻碍军改者一律问罪,故而也极少有人敢阳奉阴违。

    总的说来,此次改革共分三大方面。

    赵匡胤想在殿前司设置军狱,明摆着是想借机扩大职权,抢占武德司的差事。

    原本按照赵匡胤的意思,是要在殿前司同样设置一座牢狱,名为军狱,实则有问责百官的权力。

    小圆儿哭闹不止,怎么哄也不肯睡觉,朱秀陪在史灵雁房中,也是一筹莫展。

    哪知孟汉卿口不择言,突然迸出来一句:“若使上党郡公在此,断不至于让侍卫司沦落至如今地步!”

    朱秀叹口气坐下,忧心忡忡地望着屋外狂风暴雨。

    这两件事后,更加坚定柴荣整顿禁军的决心。

    朱秀反对,有公私两方面考虑。

    颇有几分锦衣卫诏狱的意思。

    这家伙豪气爽快,在侍卫司朋友部下多,面子也大,有了他帮忙,朱秀才勉强捞得一杯羹,没让自己管辖的几个军空空如也。

    这一招可谓釜底抽薪,直接敲断节镇势力的脊梁骨。

    神勇军指挥使是高怀德,朱秀亲自去请,一番劝导之后才把他说动。

    石守信继续担任内殿直都虞候,也是殿前司军官,直接听命与张永德,不受朱秀和赵匡胤管辖。

    其中,直接隶属于殿前都点检的有内殿直左右四班、外殿直左右四班。

    排名靠后者,不光要受惩罚,还有降职降级甚至踢出殿前司军籍的可能。

    又过半月,柴荣接武德司密报,宋州巡检竹奉翎,伙同当地镇军,假扮劫匪,劫掠沿途商船。

    忽地,风雨呼啸的屋子外传来马庆的喊叫声,朱秀穿好衣衫打开房门,风雨倒灌进屋,瞬间打湿全身。

    铁骑军都指挥使赵弘殷,成了赵大的铁杆下属之一。

    赵大这厮,也不知吹了什么风,竟然让柴荣同意把铁骑军抽调入殿前司。

    职权范围严格限制在殿前司,不涉及朝臣。

    第三方面,就是遵照柴荣旨意,募选天下藩镇健儿,充入禁军。

    “公爷,出大事了!博州至青州一带发大水,漂没田地农庄无数!”马庆抹了把脸上雨水,把一份刚刚送进城的情报送到朱秀手上。

    真正能打仗的,竟然是一些地方募集来的厢军。

    朱秀大吃一惊,赶紧拆开火漆细看。

    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原则,朱秀直接把虎翼军从侍卫司剥离开,充入殿前司步军,潘美照旧担任虎翼军都指挥使。

    这就是集天下藩镇而充禁军,强干弱枝之法。

    赵匡胤也相中高怀德,去晚一步,气得牙痒痒。

    最后一个方面,则是为新征调的各军遴选都校,设置各级武官。

    赵匡胤同样表态支持,身在军伍世家,他更明白军令严明对于军队整体战力有怎样的影响。

    八个字可以概括:士卒精强,近代无比

    曹彬升任骑军拱圣军都指挥使,朱武任步军神勇军左厢军第一指挥指挥使,毕镇海担任步军广勇军左厢都指挥使。

    十月,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,突然率领十几个侍卫司将领脱掉衣甲,只穿白衣要闯宫见驾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