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3章 奉诏整军-《五代第一太祖爷》
第(2/3)页
殿前司诸班直和诸军兵马面貌一新,士气高昂,所展现出的兵员素质和军改前的侍卫司判若云泥。
另一方面,百万兵额里又有大部分是吃空饷,往北方边境一摆,打不过契丹人、西夏人。
所谓百万禁军,只是个笑话。
前有巴公原大战的教训,柴荣可不想再经历一次整个侧翼兵团溃逃的场面。
赵匡胤那头,韩令坤、韩重赟、马仁瑀、杨信、张琼几人同样如此,两拨人忙得脚不沾地,生怕去晚了好苗子都被对方抢走。
譬如侍卫司独有的侍卫司狱,就是一大特殊军狱,但职权范围可不仅仅限制在军中将领都校,就连文武百官,名义上都有问责下狱权。
一是侍卫司狱恶名在外,受到百官厌恶,殿前司刚刚成立,朱秀可不想成为百官的眼中钉。
柴荣命曹翰和大理寺官员赶去调查,事情不假,又斩竹奉翎和宋州镇将,家眷徒边充军。
石守信能帮忙,朱秀感激不尽。
柴荣当场呵责他:“若李重进在此,就不会容忍尔等闯宫闹事!”
二是类似的军狱如果成立,势必挤压武德司的职权空间。
距离他休沐期满的头一晚,开封上空天气陡变,阴云密布,傍晚刚过便降下倾盆大雨,电闪雷鸣,刺破长空。
第一,构建殿前司完整军司衙门运行体制,仿照侍卫司设置,但又精简了不少衙署。
排名每半年评换一次,位列靠前者,从主将到军士,各有赏赐加恩,也更有升迁机会。
身为武德使,朱秀当然要制止。
朱秀在家安享清闲,终日陪伴在妻女身边,不亦乐乎。
先找熟悉的侍卫司将领入手,挑选一军之中精壮干练之人,充入新的殿前司诸军里。
殿前司初步设置殿前诸班,加上御龙诸直共计二万余人。
禁军改革动静颇大,阻力自然是有的,毕竟光侍卫司就差点闹出好几次哗变,幸亏朱秀和赵匡胤在这个问题上通力合作,以天子诏令进行强力镇压,对敢于闹事者一律严惩不贷。
曹翰和朱秀在武德司共事还算和谐默契,来到殿前司,自然也会向着朱秀一些。
当然,这些人事安排,不可能任由朱秀和赵匡胤决定。
十月初,侍卫司的盘子瓜分的差不多了,两个家伙开始往周边藩镇跑,从各州县抽调精壮。
一方面兵额百万,每年要费无数钱粮养兵。
把天下藩镇最精锐的兵将统统抽调走,往后,地方健儿也是优先补充入禁军,藩镇就算有异心,也没那份实力。
消息传开,朝野皆是感到震惊。
马庆披着蓑衣,戴斗笠,像是刚从外面回来。
二人因为军改争权的初步交锋,朱秀小胜一筹。
隶属于殿前都虞候有内置四班、散直二班。
朱秀极力反对,张永德也认为不妥,柴荣再三考量后决定作罢。
在关系熟络方面,朱秀吃了大亏,赵匡胤和赵弘殷父子俩共同出面,拉拢了不少侍卫司将领,优先把所辖的优秀兵员抢了过去。
朱秀喃喃自语,猛地一跺脚,想起来了,历史上的这年,年末之时,黄河下游涨水,连带着几条支流也决堤,博州青州一带汪洋一片!
之前他一直没有想起来的事,就是这个!
“糊涂!真是糊涂啊!我怎么把如此重要的事忘记了!?”
“博州.博州”
如此严苛,难道不怕引起军中抗议?
此建议是朱秀所提,柴荣听后大加赞赏,表示极力支持,甚至专门下诏,以皇帝名义推行军法。
此话一出,柴荣勃然大怒,当场叱责他居心不良,妄图挑拨君臣关系。
朱秀抚着额头满脸自责,这次洪灾可是显德朝遇上的第一次大的天灾,黄河下游的齐、棣、淄、青几州全都遭灾。
朱秀和赵匡胤成了京中最为忙碌之人。
而后,朱秀和赵匡胤就开始一场抢人大战。
朱秀也不甘示弱,发急信到亳州给李重进,请他代为介绍,给几个侍卫司的高级将领写信,请他们支持朱秀工作。
最妙的是,朱秀提议让曹翰来兼任督军署令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