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3章 奉诏整军-《五代第一太祖爷》
第(3/3)页
曹翰可是武德司副使,武德司职权受损,他自然也不乐意。
按照历史轨迹,百年之后,这一政策就会成为大宋王朝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。
李重进是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,军改之前,他可是禁军第一人。
柴荣知道后召见他们,孟汉卿跪在皇帝面前一顿哭诉,大骂朱秀和赵匡胤要毁掉大周禁军根基,柴荣耐着性子对他解释,孟汉卿只是哀嚎,听不进去。
十一月末,军改工作已经进行到尾声,殿前司的机构配备基本齐整,首次演武也在柴荣率领百官亲自坐镇检阅下圆满结束。
通常情况下,张永德对二人提议的武官人选不会有异议,柴荣也只是粗略看过,就御批通过。
显德元年八月开始的这场禁军改制,进行得如火如荼。
父子同在殿前司效力,而且儿子是老子的上司,也算奇闻之一,使得开封百姓津津乐道。
其余驻扎在开封附近,戍卫京畿的步骑军,初步各置六军,共计十二军,各军皆赐军号,根据平时的训练情况、战绩进行排序,有步军上四军、骑军上四军之称。
柴荣对此安排颇为满意。
情报是从郓州发来的,距离博州不远,只怕也遭了灾。
步骑十二军,朱秀和赵匡胤各自负责一半的兵额补充。
柴荣更是大怒,下旨斩孟汉卿等二十余侍卫司将校,朝野惊恐。
隶属于殿前都指挥使的有殿前指挥使左右二班,散员左右四班。
本着手快有手慢无的道理,朱秀直接住进侍卫司几处军营,连续一个多月不回家,率领麾下将校大规模抢人。
但凡侍卫司健儿,稍微慢一点,那就有可能落入对方口袋里。
首任督军署署令,由武德司副使曹翰兼任。
第二大方面,就是把臃肿的侍卫司进行切割重组,挑选精壮充入殿前司。
原本朱秀怕别人说自己任人唯亲,哪知听了赵大的所作所为,才知道自己还是太胆小了些。
很快范围扩大到淮北、山东、河北、河南诸州,朱秀这边,潘美、曹彬、朱武、高怀德、石守信分头赶往不同州县,拣选健士。
当即,柴荣命人将孟汉卿下狱,而后派曹翰以贪赃名义抄家,还真抄出来不少账目,和侍卫司空饷有关。
武德司本就是干的刺探情报、监察百官的差事,下设一座大狱,专门用来关押要犯和涉嫌谋逆的官员臣子。
禁军在外征战时,督军署也负责监军职责。
一项政策施行久之后,如果不及时调整,一定会出现大问题。
赵匡胤因为此事,一不小心把曹翰得罪了,让他郁闷不已。
侍卫司狱,同样按照这个办法进行改建。
经过一番激烈讨论,柴荣决定不在殿前司设置类似军狱,按照朱秀的建议,设置一处督军署,用来监管殿前诸班直、诸军,但凡涉及军务的器械、粮草、甲胄、马匹、屯田,督军署都可以监察。
侍卫司权重时,侍卫司狱可是令人闻名丧胆的所在。
诸班直就是殿前司下辖的皇城禁卫,平时负责戍卫宫禁,战时也可以外带野战军进行征战。
十二月初,朱秀刚刚忙活完军改大事,柴荣特批他休沐半月。
他二人商量后拿出个粗略章程,交由张永德过目,张永德如果觉得可行,再禀报柴荣批复。
如此重大的事,郓州信使肯定快马加鞭报往开封。
武德司直接听命皇帝,不受法司干预,这也是武德司令人忌惮之处。
而赵匡胤重新安排韩重赟进入殿前司,朱秀也装作没看见,双方颇为默契。
朝廷内外和军中知道天子心意已定,再也无人敢在禁军改制这件事上唱反调。
在人事任命方面,朱秀和赵匡胤互相卖面子,朱秀破格提拔朱武和毕镇海,赵匡胤没有过问。
但不可否认的是,在显德元年禁军大改之际,这项政策的确为大周禁军带来数十万勇健之士。
只怕下半夜,消息就会送入宫里。
小圆圆还在哇哇啼哭,史灵雁怎么哄也哄不好。
朱秀接过抱在怀里,喃喃自语:“这下好了,咱爷俩都别想睡了”
(本章完)
第(3/3)页